江苏快三精准全天免费计划-“太极”初登场:探寻从混沌到万象的哲学密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江苏快三精准全天免费计划 > 新闻动态 > “太极”初登场:探寻从混沌到万象的哲学密码
“太极”初登场:探寻从混沌到万象的哲学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06 02:20    点击次数:66
2025-06-21 15:42·星奥日记

图片

“太极”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其中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在其后的几千年间,这一概念对中国的儒学、道教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流派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这两本书中曾经谈到了“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五种说法,它们认为这五个阶段是宇宙发展的逻辑顺序。

宋代大儒周敦颐在他的《太极图说》中写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可见太极是阴阳未生的初始阶段,后来人们便将其理解为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第一个阶段,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混沌未开、阴阳蒙味未分的状态。

太易,处于宇宙最原始的状态,那时还未见气的存在,是一片无垠虚无的混沌;

太初,气开始萌生,虽无形无质,却开启了宇宙演化的序章;

太始,形之始也,此时已经有了形的概念,但还没有质;

太素,物质开始有了质的体现,是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

太极,则是阴阳开始微分的关键阶段,处于天地开辟前阴阳未分的状态,它承接了前面几个阶段的演化成果,又为后续万物的化生奠定了基础。

太极图的含义

太极图充分说明了太极即为天地混沌未开、阴阳蒙昧未分的状态。“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白色为阳,黑色为阴,两个独立的鱼形图内各有一个对方颜色的小圆点,表示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

多样图示:太极图不只一幅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对阴阳易理和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图示。据传,它出自宋代道士陈抟之手,主要可以分为先天太极图、龙图和无极图三种。

宋代大儒朱熹曾说:“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 。” 在朱熹看来,先天太极图从陈希夷(即陈抟)开始流传,此后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中,衍生出了众多不同版本的太极图。但总体而言,这些太极图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一种是数和图相结合的图式,例如无极图、周氏太极图等等,在形式上都基本相同,在最外的一圈上用一个单圆来表示术极,圆内共分为两圈,有黑白三个层次,其上还写有“阳动阴静”等文字,用来表示阴阳相互交错,生成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方式。在太极图中,又分为金、木、火、水、土五行,借以表示“阴静阳动”而形成宇宙的基本组成元素。在它下方还有两个圆圈,分别表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者“万物化生”等字,用以表示万物的生成,在这幅太极图中涵盖了无极到太极,太极到阴阳,阴阳到五行的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化进程。

图片

另一种太极图是将阴阳鱼图作为主要的图式,例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以及来氏太极图等等,在这一图示中,外圆代表的是太极,中间的S型曲线分为黑白两个圆弧,在白的中间有一个黑点,在黑的中间也有一个白点。白色代表阳性,黑色代表阴性,黑白相近则表示阴阳互根。圆环中的弧形,就像两条鱼交互游过的形状,如此则表示阴阳双方运动变化,循环不竭。

图片

上面的两种太极图式,形式虽然有所差异,但是所表达的内涵大致相同。在今天所流行的太极图中,以阴阳鱼图为主,现代人将这种太极图的各个部分赋予各种特定的含义,但并不过于注重太极图的方位,而多是从阴阳消长的变化循环的含义来讲。对于太极图的内涵,现代人也多是结合现代的自然科学理论加以阐发,例如有人认为,太极图中包含着波粒二象性的物理规律,还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天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其中的两个小点便是用来确定宇宙中南北方向,S形曲线代表日、月以及五大行星的运转轨道。但是对这种讨论,在目前来说还是没有定论。可见太极图中蕴含的道理之深。

溯源寻根:何为 “无极”

无极是太极产生的地方,它无形无相,但可以派生出万物的本体。之所以称其为无极,即是因为它的“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的性质,以至于“无名可指”。在《道德经》中记载:“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可以说无极是万物的归属和依据,它比太极还要原始,可以将它称为是终极之“道”。

历史脉络:“元气说” 的演变

在自然界的物体之中,从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到自然界的粒子灰尘,它们的组成元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千百年。西周初期,古人就提出了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就叫做“五行说”。后来,人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又有了“水成说”。但是,这样用一种或者几种具体的物质作为一切事物的根本,是不能说服人的。所以再往后,人们就提出由某种抽象的元素推演出各种具体的自然事物,这也就是太极学说中的“元气说”。

从战国时期开始,“元气”就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它和西方的原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我国正处于战国中期,哲学家宋硏和尹文便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精气,各种各样的精气互相结合,便形成了万物。

东汉的王充将这种“元气说”发展为“元气自然观”,并借此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根源于元气,男女之间也是因为元气的周流运行才得以不断地繁衍后代,延续种族。

在唐代,柳宗元和刘禹锡继承了王充的这一思想,将元气的各种运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认为它和鬼神以及人的思想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时的元气说便发展为一种抵制迷信的正确观点。

在公元11世纪和公元17世纪,宋朝的张载和清朝的王夫之在吸收了前人元气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元气是物质的最初本原,元气的周流运行才产生了万物的生灭运转,他们认为阴气和阳气是充满宇宙空间的两种主要成分,除了它们以外,宇宙中也不会有其他的东西,在元气之间也没有空隙存在。关于元气的运行方式,张载和王夫之两人都认为元气是因为有阴和阳两种性质的相互作用,才会出现名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它的动力来自于自身之中的矛盾,与鬼、神和上帝之间没有关系。各种有形的物质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作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元素,“元气”当然也应该是不生不灭的。这种思想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可以说是很先进的。

古今映照:元气学说与现代自然科学

在太极学说中,“元气说”可以说是一种最具有科学价值的古代自然学说。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人的元气学说对于理解现代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有人曾经将我国宋朝哲学家张载的元气学说和近代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以太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发现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中的电磁场、引力场等能量场和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都和笛卡尔的“以太”学说相关。人们借此认为,如果要深入地理解现代自然科学的场论,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发。在今天自然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地区,也有一部分科学家在对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这种努力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科学和文化交流,以深入对宇宙物质组成结构的理解。

先天“五太”的宇宙状态发展,太极的“含三为一”是什么?

图片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称为先天五太。在道家的学说系统中,太易代表的是从无极向天地万物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一种只有广阔无边的虚无存在的宇宙状态。

一、太易:宇宙初始的虚无之态

太易,作为先天五太中的起始阶段,代表着从无极向天地万物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宇宙呈现出一种只有广阔无边虚无存在的状态,是一种极致的空灵与寂静。《列子》中明确记载 “太易,未见气也” ,短短数字,却精准地描绘出太易时期的核心特征。太易是灵气的初始,但是气却还没有出现。

在这个阶段,阴阳两气尚未完全成形,一切都处于一种未分化的混沌状态,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声音,更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仿佛时间和空间都还未诞生,整个宇宙就是一片纯粹的虚无。宇宙的这种寂静无形的状态,就被称为太易。

二、太初:元气萌动的原初阶段

太初,作为先天五太的第二个阶段,在道家的哲学中代表的是没有形质,只有先天的一种元气,它是比混沌状态更为原始的宇宙状态。此时无形质,只有先天的一种元气。

《列子》中也有记载:“太初者,始见气也。”意思就是在太初这个阶段,元气才刚刚开始萌发。易学家张善渊则认为:“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太初,是阴阳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出了气,它有了自己的名称但是还没有自己的形态。所以说,太初也就是元气开始运行,但还没有出现形体的阶段。

三、太始:形态初现的混沌之始

太始代表着有形无质,无法通过感官感觉,正处于天地开辟之前的原始宇宙形态。在先天五太当中,它是由无极向天地万物产生过渡之前的第三个阶段。

在《易纬乾凿度》中说到:“太始,形之始,“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意思就是说,太始是万物形态产生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阴阳开始相互交合,进而混合产生出一,自产生出一,便开始有了一定的形态。但是这个时候的形,还没有固定的实质。太始,也就是万物形态的初始阶段,但还没有形成实质的阶段。宇宙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 有形无质 。

四、太素:物质初定的关键时期

太素,是一种比太极还要原始的物质元素。在道家的学说中,它代表着开天辟地之前,原初物质开始形成的一种宇宙形态。在先天的五太之中,太素是宇宙从无极向天地诞生过渡之前的第四个阶段。

在《列子》之中,太素的含义便指的是物质的初始阶段。在其中记载有:“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意思就是说,太素是物质经过太始阶段的运动变化,逐渐有了一定的形状,有了形体之后便产生出了一定的实质,但是此时还没有形成基本的物质。太素,也就是物质的起始,正处于即将生成形体的阶段。就像一座正在建造的宏伟建筑,此时已经搭建好了基本的框架,各种建筑材料也已准备就绪,有了初步的结构和质地,但还没有完全组合成一个个独立且完整的房间或功能区域 。在这个阶段,物质的性质开始显现,它们具有了各自独特的 “个性”,但还处于一种混沌未分的集合状态,等待着进一步的分化和组合 。

五、太极:阴阳交融的宇宙之基

当宇宙历经太易的虚无、太初的元气萌动、太始的形态初现、太素的物质初定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阶段 —— 太极 。太极,代表着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是宇宙万物化生的重要阶段 ,太极是在无极那更为原始和终极的混沌状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先天五太中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且有序的宇宙演化体系,深刻地体现了道家对宇宙发展规律的独特认知 。从太易到太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化过程 。这个过程让我们认识到,宇宙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而有序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不可或缺,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六、如何理解太极“含三为一”的概念?

“含三为一”是古人用来分析太极含义的概念。在《三统历》中记载有:“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所以对于太极图来说,

“三”指的是阴阳鱼的构成,即白色和黑色部分,以及黑白之间的那条分界线。

“一”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那个大的圆圈。白色和黑色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分界线都是包含在同一个圆圈之内。

1.分别用黑白两色来表示事物的阴阳两面,以及天地两体。那么黑白之间的分界线便可以用来划分天地阴阳,人便是处于这个分界线上。天、地、人是“三”,阴、阳、分界线也是“三”,在他们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太极图就是由这样一种正、反、合三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在白色部分有一个黑色的点,表示地面的极点,象征阳中有阴,在黑色部分有一个白色的点,表示天象的中点,象征阴中有阳。

2.在太极图中,阴阳两种属性之间“相反相成”,它们和阴阳之间的界限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相反”指的是太极图中水火之间的对立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是指水星和火星,从时间上来说是指夏热和冬寒。“相成”指的是太极图中木金的生成,从空间来说是指木星和金星,从时间上来说是指春始和秋终。而“土”作为水火和木金的分界线,则位于太极图的中央,也是火水木金进行活动的地方。

3.太极“含三”中的“三”,也可以指称组成易经八卦的三个爻象,“一”指的是一个卦象,喻三个爻象组成一个卦象,表示天地、人三者合而一体。

太极“含三为一”,,还代表形成人体的本初要素,即元精、元气与元神。

起源传说:八卦从何而来?从伏羲到文王形成八卦的体系八卦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起源于天象:《易传》记载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表明八卦是伏羲氏对自然万物进行深入观察和比类后,所推出的一种考察事物的方法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天象充满敬畏与好奇,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这些自然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启发了他们对世界的思考。伏羲氏通过对天象的细致观察,领悟到了自然的规律和变化,从而创造出了八卦,用以象征和解释天地万物的运行和发展。

起源于数字:从阴爻和阳爻的组合中,可以发现八卦包含着丰富的数字内涵。《易传》中 “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的说法,让不少人认为八卦起源于古人对数字的认识。在远古时期,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数工具,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古人通过对数字的研究和感悟,逐渐发现了数字之间的变化和联系,进而将其与阴阳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了八卦。比如,阳爻可视为奇数,阴爻可视为偶数,通过不同的组合,展现出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起源于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这一观点认为八卦是起源于太极的运动和发展。太极,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可以是气,也可以是道。古人通过对太极的深入探究,逐渐发现了其蕴含的阴阳变化规律,从而推演出了八卦。太极图中,黑白两色相互交融又相互对立,象征着阴阳的平衡与统一。这种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是八卦理论的核心所在。

来自于河图洛书:传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是伏羲氏根据黄河中的龙马背上的图而画出来的。相传,在远古时代,黄河中出现了一匹龙马,其背上驮着一幅神秘的图案,这就是河图;而在洛水中,也出现了一只神龟,其背上的纹理形成了洛书。伏羲氏受到河图洛书的启发,取法图文而画出了八卦,使人类从混沌中走出来,走进了文明觉悟的时代,这就是伏羲 “一画开天地”。尽管这一说法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力深远,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起源于古代的象形文字:部分学者认为,八卦中的各个图形是由古代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在远古时代,文字被人们认为具有神力,常常被用于占卜。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便于卜筮,这些象形文字逐渐演变成了八卦。宋代王应鳞在《困学记闻》引《易纬・乾坤凿度》提到,八卦图中的 “乾坤巽艮坎离震兑” 八个卦的阴阳爻组成符号,分别对应着八个古文字 “天地风山水火雷泽” 。这一观点为八卦的起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八卦与文字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密联系。

从伏羲到文王:八卦体系的形成

在八卦的发展历程中,伏羲和周文王是两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演绎,对八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之一。传说他生活在远古时代,人首蛇身,和女娲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在人类蒙昧时代,人们生活艰苦,伏羲领导部族辛苦劳作,却依旧面临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困境。他常常坐在卦台山顶,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风雨无阻。一日,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嘶吼,只见一只龙首马身、身上布满奇怪花纹的动物跃出山洞,跳到渭水河中的一块酷似太极的大石上。伏羲观察龙马身上的花纹,突然顿悟天地法则,认为世间唯有阴阳,于是画出了八卦。这便是著名的 “龙马负图,伏羲画卦” 的传说。

伏羲八卦,也称先天八卦,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它将阴爻 “--” 和阳爻 “—” 相互组合,形成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象 ,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最原初的物质 。这些卦象的摆放位置有着特定的规律: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这里的方位与现在的地图方位相反。先天八卦图侧重于自然,着眼于阴阳变化,在于认识宇宙这一本体 ,通过阴阳的变换和五行的相生相克。

周朝,周文王姬昌。他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商纣王统治残暴,周文王因德才兼备,逐渐受到商纣王的猜忌和忌惮,最终被囚禁。在被囚禁的那段惶恐不安又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周文王并没有消沉,而是潜心研究八卦。他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重新组织和梳理了八卦的内容,演绎出了后天八卦 。

后天八卦相传是周文王根据洛书所创,其与先天八卦在方位上有明显的不同 。后天八卦以震卦为起始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离卦、坤卦、兑卦、乾卦、坎卦、艮卦 。其方位对应为:震卦代表东方,巽卦代表东南方,离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兑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东北方 。如果象征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 。后天八卦强调人事的因果和人类智慧的应用,注重时空环境的变化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不仅仅是宇宙规律的符号,更成为了统治者治理国家、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古代的政治活动中,统治者常常会依据后天八卦的原理来制定政策、规划城市布局等,以期望顺应天时,获得吉祥和繁荣 。

周文王还将后天八卦进一步演变成周易六十四卦 。他把八卦中的每两卦加以重复、叠加,从而衍生出了六十四卦 。每一卦都有一条卦辞,包括卦名、吉凶等极简略的内容;每卦又有六爻,每爻作一条爻辞,主要讲应对吉凶的对策,用以卜筮 。就这样,周文王编成了《周易》中 “经” 的骨干部分 ,为后世易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从伏羲创造先天八卦,到周文王演绎后天八卦并推演出六十四卦,八卦体系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

先秦至秦汉:八卦与诸学融合

先秦时期,五行学说逐渐兴起,与八卦理论相互交融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

秦汉时期,八卦在 “天人感应” 理论的影响下,进一步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紧密结合 。董仲舒将五行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 “天人感应” 理论 。他认为,五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等方面密切相关 ,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往往是上天对人类行为的警示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八卦被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中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将八卦与星宿、节气等联系起来 ,用以预测天气变化、指导农业生产 。在医学领域,八卦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中就运用了八卦的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病理变化 ,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例如,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对应人体的头、腹、足、股、耳、目、手、口等部位 ,通过对八卦的分析,可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这一时期,八卦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人们将八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建筑、风水、占卜等领域 。在建筑方面,古人根据八卦的原理来设计房屋的布局和朝向 ,以达到吉祥、和谐的目的 ;在风水方面,八卦被用来判断地形的吉凶,选择合适的居住和安葬地点 ;在占卜方面,人们通过八卦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运势 ,寻求生活的指引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智者手持八卦盘,口中念念有词,通过对八卦的解读,为人们解答疑惑,预测未来 。这些虽然带有一定的艺术夸张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八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魏晋至唐宋:内涵丰富与应用拓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之风盛行,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愈发深刻,这也为八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玄学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本末有无”,也就是宇宙存在的根据问题 。在这一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八卦的哲学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提出了 “得意忘象” 的玄学方法 。他认为,在解读《周易》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卦象和爻辞的表面意义,而应通过这些外在的符号,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种观点为八卦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从哲学层面去理解八卦的内涵 。例如,在对乾卦的理解上,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天的象征,而是进一步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刚健、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质 。

唐宋时期,八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 。这一时期,文化繁荣,学术氛围浓厚,许多学者对八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在理论方面,八卦与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哲学体系 。儒家强调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境界,以及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都在八卦的理论中得到了体现 。

在应用领域,八卦在风水堪舆、八字命理等民间术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风水堪舆师们依据八卦的原理,结合地形地貌、山水走势等自然因素,来判断一个地方的风水吉凶 。

他们认为,不同的八卦方位对应着不同的气场和能量,通过合理地选择居住和安葬地点,可以达到趋吉避凶、招财纳福的目的 。比如,在选择住宅时,会考虑房屋的朝向、周围环境的布局等因素,使其符合八卦的原理 。如果房屋的西北方向有高大的山峰,被认为是乾位得势,有利于家中男主人的事业发展 ;而如果西南方向有开阔的水域,则被视为坤位吉利,有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 。

八字命理则是通过对一个人出生时间的天干地支进行分析,结合八卦和五行的理论,来推断其一生的运势和命运走向 。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相互关联,而八卦则是这种关联的具体体现 。通过对八字中五行的相生相克、八卦的卦象变化进行解读,可以预测一个人的事业、婚姻、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

元明清至近现代:传承与变革

元明清时期,八卦学说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五行八卦的著作,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 。比如,明代万民英所著的《三命通会》,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命理学之大成的著作 。它广泛收录了古代各种命理学说,对八字推命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其中八卦理论在解释命运和运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中通过对八卦与天干地支、五行生克等关系的分析,为人们解读命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

清代的《四库全书》中,也收录了大量与八卦相关的文献,对八卦学说的传承和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民间,八卦依旧在风水堪舆、命理占卜等领域广泛应用 。风水师们根据八卦原理,为人们选择住宅、墓地等,以求得吉祥和好运 。在建筑方面,八卦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一些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常常遵循八卦的方位和理念,以营造出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像福建的土楼,其圆形或方形的建筑布局,就蕴含着八卦的思想,体现了天圆地方、阴阳平衡的观念 。

六十四卦与太极图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太极的开合运动机制是什么?一、太极图与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

太极六十四卦图以先天圆图为根基,将《易经》的六十四个卦象、三百八十四个爻象巧妙融合,整体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结构。在该图中,以字符 “—” 代表阳爻,“--” 代表阴爻,独特的是,阳爻若处于左侧,其上下均被阴爻包围;阴爻若在右侧,上下则被阳爻环绕。尽管卦爻的位置看似参差不齐,但实际上与太极图的原理高度契合。从太极六十四卦图中能够清晰看出,乾坤阴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从太极蕴含的细微精气中逐渐显现,这一关键的显现时机,恰好处于姤卦和复卦之间。这种对应关系,深刻体现了太极与卦象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在卦象与太极图中的统一呈现。

二、文王八卦与太极图的融合

文王八卦与太极图的结合,可通过特定的方位图式来阐释。此图式以太极图为基础,将坎卦设定为白色的起始,离卦作为褐色的起始,借此形象地说明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这一深刻的哲学道理。早在孔子时代,文王所列的八卦就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解释,这在《周易》“帝出乎震” 一节中有所体现。文王对伏羲的八卦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将其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方位一一对应,同时依据每个卦象所属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属性,按照相生的顺序依次排列。

在这一体系中,阳气从复卦开始萌生,历经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逐渐生长壮大,直至乾卦达到纯阳之态;阴气则从姤卦起始,经过逐卦、否卦、观卦、剥卦,不断积聚增长,最终在坤卦变为纯阴之象。这充分表明太极图的顺序与伏羲的六十四卦完全对应,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文王在推演八卦时,精准地融入了四时更替、五行相生的道理,且这些道理与太极图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完美吻合,展现了古代先哲对自然规律和宇宙变化的深刻理解与精妙把握。

图片

三、太极图的开合运动机制

人们通常将太极图尚未分开的状态视为一个封闭的圆圈,而将其分开的状态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当太极处于相合的封闭状态时,可进一步细分为阴阳两种链条,这两个链条又分别由奇、偶两个环节进行划分。在阴阳各自的区域中,分别存在一个脐点或洞穴,它们充当着圆环旋转的中心。在阴阳的交接之处,呈现出一种可分又不可分的微妙状态,这种状态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特性。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太极的运动机制与一些科学理论存在相似性。现代人常将科学理论类比为一个封闭的圆圈,通过中间的连接线,圆圈的末端与开端相连,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恰似各门现代科学。太极由多个圆圈相互连接,进而形成了各种链条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阴阳两种力量始终处于相互斗争又相互平衡的动态过程中。通过阴阳两气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各个链条在不同的环节点上产生飞跃式的变化。从哲学层面理解,链条代表着发展与否定,两根链条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太极在相互打开之后,会形成阴阳两极的分化,而分化之后,太极又会重新封闭起来,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平衡状态。在封闭状态下,阴阳鱼头向内收缩,尾部向外延伸,其运行方向沿着尾部展开。当太极继续进行分化时,会衍生出无数个小太极。以脐点为中心进行分化,能够产生阴阳两仪,进而发展出八卦;若以节点为中心分化,则可以产生五行。这一过程与现代科学中的细胞分裂现象,以及引力定律、库伦定理、法拉第定律等在原理上存在相似之处,尽管它们之间的具体联系和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但这种相似性无疑为理解太极图的奥秘以及探索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图片

总结八卦的排列方式,《说卦》中“八卦之象”的归纳是什么?

图片

八卦的排列方式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中的这句话,揭示了八卦产生的根源与脉络。阴阳的变化始于太极,太极衍生出代表阴阳的两仪。阴阳相互感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进而分化为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八卦。

八卦存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排列方式。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其数字排列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从先天八卦的次序中,古人还联想到人在母腹中的生长顺序,认为首先生头(乾为一),接着依次生肺(兑为二)、心(离为三)、肝胆(震为四、巽为五)、肾(坎为六)、肠胃(艮为七)、肌肉(坤为八) 。先天八卦主要描述宇宙形成时的状况,展现了宇宙初始的状态和规律。

后天八卦传说由周文王所制,故又称文王八卦,其排列次序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后天八卦侧重于阐述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法则,更关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后人常常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结合起来学习理解,运用在占卜预测等领域,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组成

八卦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形成了六十四卦。古人用 “分宫卦象次序歌”“上下经卦名次序歌”“上下经卦变歌” 等口诀,帮助记忆和理解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组成。

“分宫卦象次序歌” 将六十四卦按八卦分为八宫,每宫八卦。以乾宫为例,依次为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坎宫则是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其他各宫也依此类推。这种排列体现了卦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则清晰地列出了六十四卦在《易经》上下经中的先后顺序,如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帮助学习者系统地了解六十四卦在经典著作中的编排顺序。

“上下经卦变歌” 阐述了各卦之间的变化关系,例如 “讼自遁变泰归妹,否从渐来随三位”,说明讼卦是由遁卦变化而来,泰卦和归妹卦也与讼卦存在一定的变化联系,通过这些变化关系,展现了卦象变化的复杂与精妙。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上下经卦变歌

讼自遁变泰归妹,否从渐来随三位。

首困噬嗑未济兼,蛊三变贲井既济。

噬嗑六五本益生,贲原于损既济会。

无妄讼来大畜需,咸旅恒丰皆疑似。

晋从观更睽有三,离与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过来,解升二卦相为赘。

鼎由巽变渐涣旅,涣自渐来终于是。

在六十四卦中,同卦相重指的是哪些卦象?

同卦相重就是指将八卦中相同的两个经卦相互重合,从而构成一个互相平行,或是重复的新的卦象。在六十四卦中,只有八个卦是同卦相重的卦象,这八个卦也叫做八纯卦,它们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如何对“八卦之象”进行归纳?

根据《说卦》,对“八卦之象”作了如下论述: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 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病,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刚卤。为妾,为羊。

具体的解释内容,可以去了解《说卦》释义版的书籍,对八卦之象有更深层的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